多才多艺的樊伯炎

樊伯炎(1912-2001),名爔,字伯炎上海崇明城桥镇人,出身于满门风雅的艺术世家,为琵琶名家、画家樊浩霖(少云)长子,是当代著名琴人、画家,吴门画派传人四十年代与山水画家吴琴木徐绍青吴孟欧四人,并称上海画坛四公子 樊伯炎还兼擅琵琶、古琴、京剧、昆曲。1956年起任教於上海市戏曲学校、上海音乐学院。晚年为上海文史馆员。

 

       多才多艺的樊伯炎

柴焘熊

两派琵琶的传承人

在满门风雅的樊氏三辈中,作为孙辈的樊伯炎,可谓琴棋书画件件皆有造诣。

樊伯炎的祖父、父亲均是瀛洲派琵琶的重要传承人,自然,樊伯炎在琵琶的演奏方面,工夫十分精到。从幼年开始,樊伯炎就师从父亲樊少云,学习瀛洲派琵琶的演奏技法,悉心钻研瀛洲古调的曲目。年纪不大,就能把瀛洲古调的许多文武曲演奏得出神入化。为了鼓励他,父亲樊少云将祖上收藏的、一把当年瀛洲派琵琶名家王东阳演奏过的琵琶传交给了它。这可是当年王东阳在苏杭一带和无数高手角技的琵琶啊,相传它出自明代。得到此琵琶后,樊伯炎欣喜不已,更是天天日日练个不止。樊少云见儿子练得刻苦,觉得要让他有更大长进的话,就得触类旁通,走出去吸取其它流派的精华。他想起了曾经和自己有过交往的平湖派琵琶的几位名家,就决定让樊伯炎拜其中的一位名家朱英为师,追随他学习平湖派琵琶《李氏谱》。说起这朱英童年就读于著名平湖派琵琶名家李芳园所创办的李氏私塾”,先后从李的大弟子吴柏君和李本人学习琵琶。年龄稍长,又到上海找樊少云作过指导,是当年名噪一时的“平湖派琵琶传人。1921年,朱英还曾以中国政府代表团随员身份,赴美国参加太平洋会议并为来宾表演,是现代有记载的赴国外琵琶独奏的第一人。能跟这样一位名噪一时的大家学艺,樊伯炎当然十分欣喜。在朱英的悉心教导下,樊伯炎的琵琶技艺大为提高。数年后,跟杨大钧一起,被誉为平湖派琵琶的代表性传承人。这在中国的音乐史上,可以称得上是一件奇事:瀛洲派琵琶传承人樊紫云、樊少云的后人,竟成了平湖派琵琶的传承人,可见中国传统音乐间的相互交流兼容之魅力。

樊伯炎虽被列为平湖派琵琶的传人,但是丝毫也没有忘记自己是崇明人,自己的祖父、父亲都是瀛洲派琵琶的代表人物。1984年,经过他和陈恭则、殷荣珠的精心整理,整理出版了《瀛洲古调曲选》,为瀛洲古调的传世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1958年,樊伯炎应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之邀前去录音。他携带着前文所讲述过的、原为王东阳所有的明代琵琶,录下了武曲《十面埋伏》,文曲《青莲乐府》与《浔阳琵琶》。樊伯炎和他的琴因此名噪一时。

 

古琴昆曲的爱好者

琵琶之外,樊伯炎平生还十分热爱古琴。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古琴格调清和淡雅、意境深邃幽远,千百年来受到过不少人的钟爱、追捧。一把选材优良、制作精美的古琴,是完美的艺术珍品,历来为皇室贵胄、书香名第所争相收藏;为文人雅士、墨客骚人所赏鉴赞叹。他曾经收藏过的一把古琴,创下过乐器拍卖的天价。

我们知道,宋代是古琴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时代,是唐代之后制琴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在其宣和内府设“万琴堂”,官方亦设有专门制作古琴的“官琴局”,所造之琴,选材优良、制作精美。樊伯炎曾经收藏过一把有名的“松石间意”琴。就是一把典型的北宋官琴。据介绍,此琴长126厘米,琴体阔大厚重,鹿角灰胎,栗壳色漆,面蛇腹纹间冰裂断,底细密流水牛毛断。长方形龙池凤沼,琴腹池内右刻“宣和二年御制”,左刻“康熙庚午王汉章重修”。龙池之下以绿松石填刻隶书琴名“松石间意”。此琴流传有序,历经北宋晚期内府宣和殿“万琴堂”藏;经明及清康雍乾三代,至清乾隆六年(1741年)装匣,内府珍藏;清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赏玩御铭;后该琴从圆明园流出,几经辗转,清晚期进入北平“蕉叶山房”,被张莲舫秘藏;1953年,樊伯炎重金购得此琴。2012年,“松石间意”琴以1600万元起拍价现身北京保利秋拍,受到藏家热烈追捧,经过数十轮激烈竞价,最终以1.3664亿天价落锤成交,不仅创下了迄今为止古琴最高拍卖纪录,亦刷新了世界乐器成交价格最高纪录。

热衷民乐的樊伯炎,不但技艺精通,也富有民族气节。

抗战爆发后,上海成了“孤岛”,亲日势力活动频繁猖獗,气焰极为嚣张。有一次他们一伙热爱昆曲演唱的人在一起活动。樊伯炎的老师、今虞琴社的古琴演奏家张子谦,把《治心斋琴谱》中的岳飞《精忠词》抄出来,让樊伯炎打出板拍,改编为琴歌《满江红》并演唱。当时有人说,唱《满江红》恐怕会招来日寇之忌,劝他还是不要演唱。但是樊伯炎不为所惧,坚持演出,说是在自己的国土上演唱,有何不可?演出后的第二天,授他平湖派琵琶技艺的老师朱英特地问了这首琴歌的来源,得知经过后连连夸樊伯炎“有骨气,有胆量”。
    建国后在上海戏曲学校任教的樊伯炎,和趙景深、管際安、殷震賢、朱堯文等人一天发起,于19574成立上海崑曲研習社,系上海業餘崑曲團體。社員大多來自于民國時期上海的賡春社、平聲社、同聲社、嘯社、風社等著名曲社,成立時人數達一百八十多位,趙景深任社長,管際安任副社長,俞振飛為常委。1962年曲社暫停活動,19792月重新恢復活動后,趙景深、朱尧文、樊伯炎、甘紋軒先后任社長,樊伯炎、朱堯文曾任副社長,陳宏亮長期担任秘書長。以傳承與研習傳統崑曲藝術為宗旨,活動以研究與習唱相兼,面向社會各屆定期舉辦拍曲班及崑曲講座 

 

         能书工画的多面手

在中国,善抚琴能书工画者历来大有人在子当年既能篆书,极善抚琴,《史记·孔子世家》有孔子学鼓琴师襄子之载。宋元大名人苏东坡、赵孟頫等,也享抚琴的名声。到了现代,既是名琴家又是名画家的,樊伯炎即是著名的一位音乐方面的造诣上文已经涉及,在画作方面,樊伯炎一如其父画风,以江南山水得天真烂漫之趣。烟雨濛濛,变幻空灵是其山水特色。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范敬宜先生,是苏州人,幼时在家乡跟随过樊伯炎学画。后来他在其晚年所写的《惜哉,樊伯炎先生》一文中,这样评价樊伯炎的画: “精于山水,少年从„四王入手,中年以后上窥宋元,广采博取,形成了浑厚典雅的风格。尤其对董其昌的传统穷幽极微,得其神髓。”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樊伯炎画作方面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其妻其妻庞左玉。庞左玉(1915-1969),又名庆昭,别署瑶草庐主,浙江南浔人,1934年毕业于上海艺专,后从郑曼青学习花卉。由学徐青藤、陈白阳人手,并得其伯父庞莱臣的指导,广临古画,画艺大进。精于花卉、虫草,吸取恽寿平、华岩设色与写生技法,风神秀雅,笔致工稳。民国时期曾参加过中国女子书画会、中国画会,系“清远艺社”成员。建国初,上海筹建中国画院,其为第一批进入画院的九位女画家之一。樊伯炎成为他的侄女婿以后,有机会为其管理书画。在那里,他读了不少名画,见识大增眼界大开,绘事技艺日益长进。

在当今的书画拍卖市场上,樊伯炎的作品和其父亲樊少云的作品一样,亦非常受人追捧。

    

 

 

 

 

 


添加时间:2021年1月11日 09:00

群文活动

群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