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家乡崇明话

 

 

说说家乡崇明话

笔者70后,土生土长崇明人,自然崇明话说的很溜,但在和一些老人尤其和一些乡下的耄耋老人一起交流时仍有好多的崇明词语,是我听起来感觉新鲜甚至听不明白的。近几年来随着大桥的开通,社会的飞速发展,人口的流动,崇明话在很多场合很难听到,一些古老的崇明方言词汇在慢慢流失和被遗忘。这让相当爱好崇明方言的人士,崇明籍学者都由衷着急,所幸近几年一些崇明籍学者,呕心沥血先后整理出版了,《崇明方言大辞典》 《崇明方言笔记》 《崇明方言》 《崇明谚语 俗语 歇后语》等书籍,里面很多现在不常用的崇明方言词汇基本都可以查到。政府部门也对崇明方言的保护非常重视,并启动了申报非遗的工作,并于2015年“崇明俗语”被上海市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崇明方言概述

崇明方言在崇明民间流传,是因为崇明岛独特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崇明岛自唐代武德年间(618-626)在长江口形成以来,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岛上的居民主要来自太仓、常熟、句容等江南地区的移民,后来也有一部分因避战乱而从北方中原地区迁徙而来的移民,来自各地的移民在长期艰苦的垦拓环境中逐渐融合在一起,江北风、江南情,逐渐形成了崇明岛独特的风俗,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崇明方言。崇明方言属吴语,由于崇明岛四面环水,交通不便,对外交流少,崇明方言相对不受外部方言的影响,因而是吴语北部边界地区比较稳定、比较古老的、很有特点的一种方言。

崇明方言绝大多数是民间创作,且口口相传。所以崇明方言是民间广泛流传的带有很口语性的语言成分,它的内容非常丰富复杂,包括了我们先辈生活中不同时代的各个方面。它具有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特点,也产生于民众的生活之中。

二、崇明方言的特点

(1)崇明方言古而不土。崇明方言属吴语,是吴语最北部古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崇明方言是一种很难得的滞古守旧,在崇明方言中有不少语法至今仍和古汉语是一致的,是保存最完好的古汉语方言,总有人觉得崇明话土而俗,还经常把崇明话作为滑稽小品中的笑料以中下层人物的口头语呈现在舞台上以搏观众一笑,殊不知崇明方言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就以崇明盛产的老毛蟹的蟹字来说崇明人最常用最经典的口头禅“ha,是疑问词,表示“什么”是古文里最常见的疑问代词“何”字的译变音,又如崇明人把“自己”称作“吾”,“他”或“她”称为“伊”等等,有方言专家称:听纯粹的崇明话,就像读到原汁原味的《唐韵》。

(2)崇明方言丰富多样。崇明方言是崇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崇明地方文化的载体,是我们共同表达乡愁的文化工具,崇明人的祖先来自四面八方,东西南北的方言在这里融合交汇,酝酿繁衍进而使得崇明方言纷繁而多彩。无论走到崇明的哪个角落,无论在人们的工作生活还是茶余饭后的闲聊中总能听到各种类型的崇明方言。小时候常听外婆说的一句话:“手里动动嘴里哝哝”,意思就是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嘴里才会有东西吃,上课时老师常嘱咐学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属于生活型的;大人训斥小孩时常说“白笔写勒白墙浪”意思是责怪孩子话没听进去白嘱咐了;还有诸如“别人家的金窝银窝勿及自家的狗窝”“吃别人嘴软,拿别人手软”等等属于事理型的;“待人自待自,敬人自敬自“心里无事实笃笃”属于修养型的;“三好搭一好,三坏搭一坏”说的是交友要谨慎,“一只碗勿响,两只碗叮当”说的是事情的结果双方都有责任这属于社交型的;更有诸如反应时令季节的“春天小囡面,一日变三变”“冬天有浓霜,必有好太阳”等许多朗朗上口的崇明方言。

(3)崇明方言生动诙谐。崇明方言源远流长,既丰富多彩又不乏生动诙谐,增添了崇明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走到崇明的每个角落都能听到这个传统而有趣的方言,听起来很平常但细细品味就能发现崇明方言的每一句都有对应有写意、灵动的汉字,形象贴切又十分接地气,如把“跑的很快”说成“跳出来跑”把“闪电”说成“忽闪”这样的话听起来就很有一种画面感。又如崇明人把“种地说成是“种花地”一字之差,诗意顿生;把“勤俭节约”说成“做人家,一个“做”字,就将崇明人勤俭持家的细致和精巧传神地描述了出来。再如夸奖一个人的相貌“这小伙子的卖相是一推刨推到头,二推刨不加油”乍一听起来似乎比喻的不是很精准贴切但却也找不出第二句话更贴切的言语来形容。类似此类的崇明方言还有很多很多并在民间广泛流传。

三、崇明方言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崇明经济得以发展,2005年长兴、横沙归并崇明后崇明三岛联动开发,尤其自长江隧桥开通后改变了崇明千百年来只能依靠水路与外界往来的单一交通模式,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本岛居民尤其是年轻一代不断迁移出崇明岛,导致本地人口呈现越来越少的局面,本地方言受到其他语言的冲击。纯正的崇明话越发难以听到,崇明方言和所有的地方语言一样,进入了一个逼仄的境地,说地道崇明话的人越来越少,崇明方言在语音、词汇等方面出现了大量流失,其代际传承出现了严重危机。在普通话盛行的今天,绝大多数的人都持有这样的态度:学好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在教育上方言被严重低估,学术界热衷于研究外来语言和文化,如英语等等,作为具有传统地域特色的方言却始终得不到重视,几乎所有学校的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运用的都是普通话,无论走到哪里除了老年群体外都不难听到家长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普通话交流,时下,崇明话作为交际的功能正在降低,人们习惯于把它当做一种普通的交际工具来对待,而在保护和传承上十分欠缺。

四、保护和传承崇明方言的举措

“活态性”和“流变性”是非遗的基本特征之一,方言作为一种非遗也不例外,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态下,语言的演变不可避免,具有色彩浓厚、地方特色鲜明的崇明方言如何来保护和传承已成为当下迫在眉睫的课题。

 

1)充分认识崇明方言的重要价值,崇明方言俗语反应了崇明民间文化的特色,对研究崇明风土人情和民间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对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崇明谚语俗语歇后语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崇明谚语俗语歇后语的内容非常丰富复杂,它包括了崇明先人生活中不同时代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谚语俗语,它是崇明先人对自然或社会现象的某种认识的结晶,或是崇明社会发展中总结的经验教训和道德规范,它是用简洁易于传诵的诗化语言表现出来,用以警戒、劝讽或教育后人以及在生产和生活中具体应用。尽管时代在发展,但这些流传下来的崇明谚语俗语歇后语仍在崇明人的现实生活中被应用,并发挥其作用。

(2) 积极做好“非遗在社区”等活动。充分利用这一活动的开展,对传承人,及专业人士,下到各社区,尤其是外地人员多的地方,下到各校园开展普及崇明方言,讲述崇明方言的发展和保护现状,活用崇明方言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特点让百姓和孩子喜欢上崇明话。让百姓对崇明方言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之所以说崇明方言土,其实是崇明方言保留了很多上古的语言语音,这是非常难得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崇明话了。

(3) 重视儿童的从小培养。尤其是对小学生的培养上着手,对幼儿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崇明话的传教,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和老龄化社会的态势下重视中小学生地方方言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曾为推广上海话创作过沪语歌曲在电视上广为播放,2013年有了为上海小囡不会说上海话担忧而出现的讨论及相关策略,如电视节目沪语秀、公交车用沪语报站等 ,现如今崇明方言也处于相同的境地,我们可以借鉴沪语推广的方法结合本地区的语言实际环境实施一系列有益于推广崇明方言的举措。鼓励学习传承崇明方言从少儿抓起,配合教育局一起探讨增设非遗课程,提供相关书籍作为参考教材,目前已经出版的《崇明俗语.谚语.歇后语》、《崇明山歌》、《崇明童谣》等。

 

2015年,“崇明俗语”被上海市政府公布为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更加明确了崇明方言作为非遗被保护传承的必要性,崇明方言是崇明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崇明地方文化的载体,是我们共同表达乡愁的语言工具,是崇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崇明方言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增添了崇明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每一句崇明方言的背后都凝聚着崇明先祖的人生智慧和人生阅历,传承崇明方言就是传承崇明的文化血脉。

    

 

 

 

 

 

添加时间:2020年9月3日 09:36

群文活动

群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