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名家樊紫云

 

樊紫云 名藻春,字紫云,也作志云、子云 ,生卒年无考。崇明城桥镇人,其家庭为城桥镇的望族。樊氏一门都从事文化工作。樊紫云尤善绘画和音乐。在瀛洲古调派琵琶的武曲演奏上,技艺更是高超。在乐器的带教方面,亦颇有成就。音乐教育家、儿子樊少云和琵琶演奏家施颂伯均出自他的门下。他和音乐造诣很深造诣的儿子樊少云、孙子樊伯炎被后人成为音乐界的“樊氏三杰。

 

琵琶名家樊紫云

                               (柴焘熊)

琴棋书画爱好多

瀛洲派琵琶自清代康熙年间由贾公逵创始之后,一代一代涌现过不少有名的演奏艺术家,其中有 “音正指坚”的范正奎;有“熟习转关护索之法的李连城通晓音律的宋楚玉;有能脚弹的王东阳······正是由于他们承上启下,不断发展出新,使瀛洲派琵琶”的曲调和技法得到了完善和提高,自成一派奠定了基础。

在这瀛洲派琵琶的传承过程中,人们不能不提到其中起过重要作用的祖孙三人:樊紫云、樊少云和樊伯炎。

樊家世居崇明城内樊家弄,今城内实验幼儿园处,堂号为“崇德堂”。 由于祖孙三人不但精于琵琶演奏,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因此被当年曾师从樊少云的“补白大王”郑逸梅誉为“樊氏满门风雅”。

这里,介绍一下樊紫云。

樊紫云,名藻春,字紫云亦作志云、子云。樊氏家族为城内的望族,族中人士大都从事文化工作。他们有的当教师,有的作幕僚,有的著诗文。其中的樊紫云,尤其喜好绘画和音乐。

当年照相还未普遍流行,为家中的老人留影都需靠手绘制。樊紫云绘制的人物像形象逼真传神,在县城内名闻遐迩。一些富裕人家常常邀请他为自己家里的老人画像。,给予的薪酬数额相当大。除了绘制人物头像外,樊紫云画的喜神图案更是抢手货。城内的一些有名望的大户人家,每年都会早早地道樊紫云处下单定货。樊紫云几乎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绘制喜神上,即使夏天天气炎热气温高,他也很少停手,仍在家里不停地挥毫,赶着作画。秋冬岛上居民办喜事的人家多,一些人家通过熟人前来打交道购买;还有些人甚至上门恳求,等着要他绘制的各种喜神图。

丰厚的报酬为他操弄乐器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他在绘制画作的同时,积极探索琵琶的演奏技艺。曾花费巨资购买过多把古琴及琵琶。可惜的是,这些身价不菲的乐器随着岁月的流逝都已经失传。

 

琵琶演奏成就多

对于音律,樊紫云也十分喜欢。小时候,他爱在自家附近的弄堂口观看他人演奏乐曲。许多民间艺人也常常乐此不疲地在夏日的黄昏聚在一起斗乐(相互间比试演奏技艺)。稍大一点后,樊紫云又主动跟人学习,渐渐学会了操弄多种乐器,慢慢地也能跟人一起吹奏,你应我和。崇明由于受到早年贾公逵、王东阳等影响,琵琶高手辈出。当时的岛上,又出现了一位琵琶名家沈肇州。樊紫云和他结识后,因为兴趣相投,很快就成了你来我往无话不谈的莫逆之交。后来,因为祖居地排衙镇附近海坍,沈肇州举家迁往海门。但是,只要一回到崇明来,沈肇州总会带着自己的琵琶和樊紫云切磋交流,悉心钻研演奏技艺。琵琶演奏素来分为捻法和轮法两种。樊紫云和沈肇州经过探究后,他们认为,瀛洲派琵琶指法要求“捻法疏而劲,轮法密而清”,主张“慢而不断,快而不乱,雅正之乐,音不过高,节不过促”。尤其轮指以“下出轮”见长,使音响细腻柔和,善于表现文静、幽雅的情感,具有闲适、纤巧的情趣。同时还“重夹轻轮”,偏爱单音与夹弹,认为“轮指虽易人耳,然多则犯低而失雅”。对于两人在瀛洲派琵琶上的造诣,樊紫云的学生,上海滩上有名的补白大王郑逸梅后来曾在一篇文章中曾这样写过:“崇明派琵琶一传海门沈肇州,一传樊家。”      

琵琶曲分为两个大类,即文曲与武曲,亦称大套和小套,它们一般主要是按照精神气质来区别和划分,有点类似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之分。 《瀛洲古调》共有45个乐曲,其中大套仅只1《淮阴平楚》(即《十面埋伏》),其余的都为慢板、文板、小曲,其中著名的有《飞花点翠》、《昭君怨》等慢板、文板乐曲,典雅、端正;小曲《鱼儿戏水》等,则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在武曲的演奏上,樊紫云显示了高超的绝技。《淮阴平楚》很早就是琵琶大套名曲,民间相传为隋代秦汉子作,其实历史上并无其人。明末清初王猷定描写《淮阴平楚》的演奏时说:“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非,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这段文字的描写与后来《十面埋伏》的音乐意境极为近似,由此后来的音乐界人士断定,它为《十面埋伏》的前身。《淮阴平楚》属于武曲代表性作品,充分表现了刘邦和项羽大战前的准备、激烈的战争场面和战争的结局。乐曲极尽琵琶揉、挑、推、扫等演奏技巧,淋漓尽致地描写了战争场面。它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最广的音乐作品之一。当年崇明民间流传说,樊紫云在演奏此曲时,围着的听众听得似醉似痴,往往连大气也不敢出一下,生怕终断了曲子,直至演奏结束时,大家才会叫好连连,掌声响个不绝。在文曲的演奏上,樊紫云轻拢慢捻,极尽风绕指、月入怀之能事。无论如典雅端正的《飞花点翠》《昭君怨》等慢板、文板乐曲;也无论如充满生活情趣的《鱼儿戏水》等小曲,都演奏得出神入化,为其他流派之未见。这些作品,描述的都是生活中的某种场景或某些事物,它既可抽出某一首单独演奏,亦可连接起来“套奏”。在樊紫云的精心演绎下,它们成了瀛洲派琵琶的著名曲目。后在和其同时代的刘天华等倾力推介下,迅速在大江南北开始蹿红。

樊紫云虽然自己通过瀛洲派琵琶的演奏开始蹿红起来,但是他始终不忘琵琶技艺需要代代相传这一宗旨,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地培养学生,带教徒弟,精心把“瀛洲古调”的乐曲传授给他们。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樊紫云自己的儿子樊少云和小竖河地区的施颂伯两人。在他孜孜不倦的教诲下,后来都成了瀛洲派琵琶有名的演奏家。樊少云与人发起组织成立“今虞琴社”,交流古琴技艺,挖掘整理古谱,深入考证源流,倡导学术研究,建国后成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施颂伯在1923年应日本音乐界邀请,到东京、大阪、名古屋、长崎等地演奏“瀛洲古调”,备受欢迎,名满东瀛。他还曾受邀为孙中山先生演奏过琵琶曲。1926年上海的《时报》,曾有人专门撰文,介绍施颂伯的琵琶演奏技艺,并将其誉为“琵琶博士”。 

 

添加时间:2019年3月18日 09:58

群文活动

群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