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生代 新动能 ——非遗发展与时偕行

新时代 新生代 新动能

——非遗发展与时偕行

新时代,传承非遗、发展非遗成为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传承人需要在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过程中把握时代特点,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深入挖掘非遗所蕴含的时代价值,拓展非遗的实践方式和在新时代的创新表达。激发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创新热情,可以让非遗更好地融入人们的当下生活。新生代非遗传承人内生式发展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断增强,触网、跨界、科技都是他们与时俱进理念下的必然选择。他们以文化为基因、以创意为翅膀、以科技为动力,深挖非遗内涵和底蕴,契合时代审美,探索非遗的更多可能性,进行了很多大胆的创新尝试。

新时代,非遗保护与传承发展进入新阶段

截至2023年12月,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当下,非遗抢救、保护、传承依然是重点。与此同时,加强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注重非遗资源的梳理、挖掘、发现与利用,推进非遗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做好非遗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让非遗走进现代视野,如何在新时代条件下增强其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紧随时代发展的非遗,有助于解决乡村的就近就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蓄力赋能。这必将有助于它们在技艺有序传承、工艺活化转化、发展人文旅游、保护传统村落,以及助推非遗扶贫、带动乡村振兴等领域发挥独特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始终离不开其生存的土壤——日常生产生活。从古至今,非遗项目基本都没有生而未变,它们都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常变常新,以其经过了调整的也更为丰富的样态融入时代,满足受众不断变化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这也是非遗项目传承千年而不绝的重要原因。非遗须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多角度找寻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才能展现它们的时代价值,永葆活力。

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本身,更是文化记忆和认同,积极融入当代生活,才能让这些记忆和认同持续下去。现今,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国人丰富日常生活、凝聚情感共识、增强文化自信的优质选项。“非遗+日用”“非遗+文创”“非遗+文旅”“非遗+文娱”等新业态、新趋势越来越多,非遗的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传统非遗需要在设计、制作、销售等环节紧跟时代,在产品包装、设计和宣传上讲好非遗故事,适应不同年龄段尤其是青年群体的消费需求,融入社会、服务当代、造福人民。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新生代非遗传承人

这些新生代非遗传承人不仅呈现年轻化特点,还呈现高学历特征。某短视频平台《2023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该平台平均每天有1.9万场非遗直播,平均每分钟就有13场非遗内容开播。在该平台“非遗合伙人计划”“看见手艺计划”等助力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非遗线上传播的队伍。从非遗传承人线上传播的年龄分布来看,进行线上传播的传承人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该报告指出,该平台上带货成交额居前100位的非遗传承人中,有33%是“80后”,37%是“90后”,12%为“00后”。不仅是非遗传承人,还有消费人群,购买非遗商品成为年轻人的潮流,“80后”“90后”是非遗产品相对积极的消费群体,其中“90后”更爱在该平台购买非遗产品,“00后”购买非遗好物总成交额也有增长,同比增长近2倍。众多濒危非遗项目通过平台找到了新观众,结识了新消费者。

新生代传承人业已成为新时期传统工艺发展的生力军。他们视野开阔,希望被社会认可的期望值高,有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在传统工艺品牌运营与塑造、衍生与跨界等领域积极开拓发展空间。新生代传承人正应时而变,努力将传统工艺融入当下生活。与他们的父辈和祖辈相比,很多新生代传承人对非遗的认知由生存型转向发展型,他们努力以品质、品位和品牌实现传统工艺的转型升级,促进非遗在新媒体的传播,也深刻影响着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身份认同。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寻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努力实现在发展中继承、在生产中创新。

如今,很多非遗项目正以年轻态引领着新国潮,成为当代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生代传承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发和增强了传统工艺的发展力和竞争力。

网络、跨界、科技为非遗发展提供新动能

一是网络助力。网络拉近非遗与民众的距离。新生代非遗传承人主动触网,借助网络平台,变文化价值为经济价值,主动探寻非遗“内生式”发展的路径。利用互联网平台,非遗项目实现传统与现代交汇、虚拟与现实融合、线上与线下联动,提升了公众与非遗的接触率,非遗对大众生活的影响也随之增加。

现今,很多网络购物平台“非遗购物”活动方兴未艾。2023年某短视频平台电商助力非遗发展数据报告显示,在数据统计的一年内,非遗传承人在平台上进行电商直播达到7.7万小时,非遗传承人的短视频播放量为8828万次,货架场景带动非遗产品成交额同比增长370%。该平台面向非遗传承人、手艺人提供流量和资源扶持,非遗电商发展迅速。网络构建起新的非遗生态,在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是跨界突破。非遗与其他行业的跨界合作,不断拓展着非遗的边界与形态,在经济、产业的多领域实现应用,促成非遗创作、传播与消费的一体化,使得多方受益。“非遗+金融”“非遗+旅游”“非遗+乡村振兴”“非遗+影视”等成为新的发展模式,为非遗等传统文化发展带来新变化、新机遇,有效助力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以非遗为主体,通过跨界、跨域、跨业融合,发展非遗经济或新业态,为非遗带来新的创作素材、表现载体、传承平台、传播场域、展示途径和销售渠道,产生“1+1>2”效应。湖南滩头年画的第四代传承人钟星琳,与某西式快餐店合作,打造湖南首家滩头年画西式快餐主题店。还尝试与网红茶饮品牌共同推出陶瓷杯、靠枕等文创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让年画重回日常生活。湖南纸影戏新生代传承人吴渊与所在地高校合作设计了《红船旧影》剧目,既生动地呈现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奋斗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又普及了承载民族记忆的非遗知识,实现了传统非遗和百年党史的有机结合。

三是科技赋能。新技术赋予非遗新内容,拓展非遗传播的新途径,为非遗发展注入新动能,使非遗产品的创新转化、表现性和体验感显著提升。潍坊风筝充分发挥现代工艺、现代科技优势,在吸收传统风筝精华基础上,运用新材料,打破原有造型结构,相继开发出夜光风筝、冲浪风筝、特技运动风筝等产品。过去几年,潍坊市的风筝企业已经发展至600多家,从事风筝制作、销售的个体工商户400多家,风筝产业链从业人员8万多人,设计生产的风筝规格品种达到上千种,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关产业年产值超20亿元。目前,潍坊风筝销量占国内市场的80%以上,国际市场的85%以上,传统风筝产业在科技助力中发展壮大。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非遗精粹展现在大众面前,能够让用户更深入地了解和领悟非遗的韵味,运用线上、线下资源进行品牌打造和推广,能够提高非遗产业的竞争力。科技的助力,让非遗突破传统样式,新形态、新材料、新媒介、新应用场景不断涌现,科技力量已成为助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非遗源起生活、服务日用,回归日常方能真正振兴。非遗应主动关注和回应青年群体的需求特质,积极融入日常生活,不断内生增能,实现与产业、社会、教育的联动。借助网络平台、运用现代科技、致力跨界发展,传统非遗项目的市场得以拓展,发展空间更为广阔,非遗的社会化参与与日常化发展程度不断加深。

新时代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非遗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提供重要基础与支撑,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应以与现代生活相协调统一为目标。在新时代,传统非遗正发掘新价值、展现新活力,实现与时偕行。

(作者王兴业 艺术学博士,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本文选自2024730日《中国文化报》

 

添加时间:2024年12月22日 11:40

群文活动

群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