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群众合唱现状与发展 ——以上海市崇明区为例

基层群众合唱现状与发展

——以上海市崇明区为例

 

基层群众合唱,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指广大民众自发组织、参与的合唱活动。它源于人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合唱艺术的追求,是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多元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群众合唱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还促进着社区治理进程的健康推进。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向强盛的精神引擎。通过对基层群众合唱的研究,以期提升基层群众合唱的文化自觉,推动其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全面振兴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总的要求。在该背景下,基层群众合唱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目前,我国社区合唱团队数量激增,参与基层群众合唱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大量的合唱协会、机构应运而生。据中国合唱协会统计,截至2021年5月,我国有数以十万计的专业和业余合唱组织,超过300万名常年活跃的合唱参与者。在城市社区和乡村地区,合唱活动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民众的艺术素养,也为社区的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基层群众合唱的兴起,得益于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支持。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将“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作为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的重大举措,高度重视群众性文化活动在促进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中的作用。各地根据区域特点制定地方性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因地制宜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并利用各地文化馆、社区居委会等单位配合落实到位,积极引领文化共建展开社区治理。上海市通过举办上海市民文化节等系列合唱比赛等方式,鼓励民众参与合唱活动。同时,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也为基层群众合唱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例如崇明区教育局与崇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许多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社会团体拥有自己的合唱团队,通过合唱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同时,激发职工工作热情。

在崇明区,群众合唱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基层合唱团参与人群的年龄结构不均、文化水平和歌唱水平差异较大,导致合唱团队的组织管理与教学难度增加。另一方面,合唱活动的场地、教师教学质量等条件也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更好地组织和管理基层群众合唱团队,提高合唱活动的质量和水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合唱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社区合唱团、学校合唱团企事业单位合唱团等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不断涌现。这些合唱团通过定期排练和演出,为群众提供了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线上合唱团也成为一种新兴的组织形式,使得更多人能够跨越地域限制,共同参与合唱活动。

合唱参与人群具有广泛性。基层群众合唱的参与者年龄跨度广泛,介于20岁到75岁。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职业背景。这种跨界的参与模式,不仅丰富了合唱团的音色和表现力,也促进了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基层群众合唱的特点之一是参与门槛相对较低,不需要专业的音乐背景和昂贵的设备投入。这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合唱活动中来,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同时,基层群众合唱还具有强烈的社区性和文化性。它不仅是音乐活动,更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唱,人们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沟通,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崇明区港沿镇合唱培训班为例,该40多名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居民组成,他们平均年龄55岁,有退休教师、在岗社工等,每周定期上课排练一次,共同准备不同类型的合唱曲目。通过合唱,他们提高自己音乐素养同时,结识了更多的朋友,丰富了业余生活。 该唱团还积极参与各种社区文化活动,为社区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合唱是许多人联合起来做一个人单独所不能做到的事情,是一种任何其他的艺术形式都不能与之相比的、最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基层群众合唱正是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它让普通人在音乐中找到了归属感和成就感,也让音乐成为了连接人与人、心与心的桥梁。

当前,崇明区各乡镇多拥有组建合唱队的能力,有些乡镇更是拥有固定的合唱团队进行定期排练,参加市、区级比赛和演出。尽管基层群众合唱的普及程度不断提升,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资金短缺是制约基层群众合唱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基层群众合唱组织往往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导致活动场地、音响设备、服装道具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合唱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其次,基层群众合唱的组织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性和规范性。一些组织在活动策划、人员分工、排练安排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合唱活动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以指挥为例,当下指挥缺口依然很大合唱整体水平的逐年提高对于指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国合唱常务理事、上海合唱中心副理事长何剑平认为,中老年合唱团的整体水平提高背后有很多年轻指挥的汗水,他们将合唱的理念,将对合唱艺术的完整性的追求灌输到合唱团队中。同时,老年合唱队员们比年轻合唱团的队员们更缺乏声乐知识,他们对指挥的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需求更大

此外,基层群众合唱的参与人群和水平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基层群众合唱的参与门槛相对较低,参与人群的年龄、性别、职业等背景差异较大,导致合唱活动的整体水平和协调性受到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一些参与者缺乏音乐基础知识和合唱技巧,难以适应合唱活动的要求,影响了合唱效果。基层群众合唱还面临着参与人群单一化的挑战。由于合唱活动需要一定的音乐素养和排练时间,使得参与者多为退休老人或音乐爱好者,年轻人和儿童的参与度较低。这种参与人群单一化的现象,不仅限制了基层群众合唱的多样性和活力,也影响了其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广泛影响力和作用。因此,如何吸引更多年龄段的人群参与合唱活动,成为基层群众合唱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基层合唱辅导过程中,面对年龄跨度大、音乐素质不高的合唱团体,如何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变成了基层合唱教学的重要课题。课堂上更多的精力用在音准、咬字等基本合唱训练内容,歌曲的艺术性、情感处理等方面内容的教学比重较低。这也使得个别基础不扎实的基层合唱团体培训进度较慢、效果欠佳。

面对现阶段合唱发展现状,首先应加强音乐教育与培训合唱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久持续的工作。通过在学校、社区等地方开设音乐课程和培训班,提高群众的音乐素养和合唱技能。同时,鼓励音乐专业人士参与群众合唱的辅导和指导工作,为群众合唱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政府也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基层群众合唱提供资金支持,改善排练场地和音响设备条件,有效提升合唱团的演出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同时,一些合唱团也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参与模式,如开展亲子合唱、校园合唱等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和儿童参与合唱活动,增强了合唱团的活力和多样性。

第二,优化合唱团队的组织与管理建立健全的合唱团队管理和运行机制,确保团队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加强团队内部的沟通与协作,提高排练效率和演出质量。同时,积极引入专业的合唱指挥和组织者,为团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第三,运用新渠道拓展和提高合唱团影响力通过创新模式、拓展渠道等方式,提高群众合唱的影响力和价值。加强与各类文化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扩大群众合唱的受众群体和影响力。

我们深刻认识到基层群众合唱在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价值和重要地位。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发展环境,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来推动基层群众合唱的发展。通过加强组织与管理、提高艺术水平与文化内涵、拓展参与渠道与平台等措施的实施,我们相信基层群众合唱将在振兴乡村文化的道路上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综上,基层群众合唱作为全面振兴乡村文化、“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群众提供了广泛参与的机会和平台同时,为基层社区文化治理贡献了积极作用。未来,应继续深耕基层群众合唱的组织与管理,创新发展,使其我国基层文化建设和社区治理做出更大贡献。

 

 

 

 

 

 

 

 

 

 

 

 

唐嘉遥

添加时间:2024年9月22日 11:25

群文活动

群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