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崇明当下非遗申报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于崇明当下非遗申报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姜中其)

随着2023年第七批上海市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的落幕,2024年我区即将开始第八批非遗项目申报及传承人申报,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对此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是崇明非遗现状突出的几个问题

1、是专业人才的缺乏。比如酒曲项目,家族式,传承人独揽所有工作。所有非遗需要材料几乎找人代写。类似情况还有其它保护单位,一些单位非遗专业人才素养不够或人手不够。

    2、是合理利用不够。比如“调狮子”项目。相关节庆期间没有利用上。如元宵节,崇明经常在元宵节,旅游节等节庆开展很多节庆活动,调狮子本该上场展示魅力却没有安排上。

3、是生产性保护的问题:项目保护单位无传承,比如草头盐齑项目,客观上由于其生产成本太大,价格过高,导致在开发拓展市场面打不开,而造成一定传承保护困难,主观上本文认为主要还是人才队伍缺乏,应当有创新意识,才能打开局面,非遗已经搭建了好的平台,应当好好利用此平台。详见上海师范大学《非遗传承研究》20233期“上海市崇明区非遗传承保护能力评估报告”。

4、相当多的项目传承人断档问题突出,比如竹编项目,两个老的传承人相继去世,造成项目无传承人现象,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人无从事该行业积极性。还有琵琶项目目前只有一名传承人,造成不光断档还无梯队现象。类似情况还有“鸟哨”等项目。

5、是重申报轾保护现象仍然存在,突出反应在生产性保护和合理利用不够上。

6、深入挖掘不够,主要反应跟着人家申报现象,虽然上海地区性非遗一体化,乃至长三角地区非遗一体化现象普遍。但深入理解深入挖掘缺乏,导致不能首先发掘。

二是当下申报应当重视并解决的几个问题

  1. 是重视传承人队伍建设的问题

   项目和项目之间传承人队伍不平衡现象突出,有的项目传承人申报积极比如近几年比较火的土布项目,市区两级传承人达到5名。还有很多人争相申报。“牡丹亭”项目达到6名传承人虽然一个项目传承达到5、6人也只是确保更好开展传承工作。

但目前首先要解决几个紧缺项目传承人少或者梯队断档问题,一是“瀛洲古调派琵琶”项目,该项目为国家级项目,随着殷荣珠、赵洪相、陈忠信几个琵琶传承人相继过世目前仅有一个市级传承人王臻(目前已经入选第六批国家级传承人),至少要认定23名区级传承人确保不断档。相应类似情况项目还有“鸟哨”“调狮子”两个市级项目。国家级项目“崇明山歌”目前有两名传承人也亟需扩大传承人队伍,再比如“崇明竹编”项目,该项目由于近几年两个传承人相继去世,也造成无传承人情况亟需补充传承人,扩充传承人队伍。初步统计崇明31个非遗项目亟需传承人缺口在近30名。

  1. 传承人年龄偏大问题

   这个问题是非遗普遍现象,老大难问题,在2020年《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发展报告》当中“对崇明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能力建设问题的思考”(作者姜中其)一文中提到“崇明区2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代表性传承人40人,过世5人(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截止2019年上半年现有传承人共35人,(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无)。其中80岁以上代表性传承人1人占3%70岁到797人,占20%60岁到6915人,占43%50岁到597人,占20%40岁至494人,占11%30岁到391,人占3%。在这35人中,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及以上23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2人。” 崇明这个现象到目前仍无法得到改变。作为行政部门应当多引导年轻的人加入到这行列当中来。

3、重视“重申报轻保护现象”

   突出体现在“崇明洋钎” “调狮子” “酱菜制作技艺(崇明甜包瓜制作技艺)” “酱菜制作技艺(草头盐齑制作技艺)”及一些新项目上比如“崇明鱼圆烹饪技艺”上,“崇明洋钎”是2015年公布并在当年申报市级未果的曲艺项目。平时传承活动比较少,演出活动也鲜有节目安排,“调狮子”项目也如此,作为行政部门应当多为此类项目搭台。技艺类“酱菜制作技艺(崇明甜包瓜制作技艺)” “酱菜制作技艺(草头盐齑制作技艺)”相关保护单位没有足够重视,顾此失彼,没有拓展思路和打开市场,没有形成良性循环。部分项目在上次“非遗评估”中开始亮红灯了,作为行政部门应当提出相关整改意见,调查并认定合适的相关传承基地,确保项目传承工作的连续性。

项目传承好的也有很多比如项目“崇明苦草应用习俗”保护单位“上海玉海棠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该保护单位筹建了由133人参加的崇明苦草协会,影响周边十个村,1300余户农户,能经常性开展苦草种植技艺的培训的。公司打造出以新安村社区为中心的辐射周边十余个村的2000余亩的苦草种植基地,建成了面积达300余平方米的科研基地。还有加购生产车间2000平方;苦草储存仓库30000余平方。形成了年消化苦草量达200吨的产能。2020年,社区内打造的旅游景区获批国家级AAA级旅游景区,每年游客超过20万人次,苦草展示柜台吸引大量游客驻足了解。

与崇明区10余所中小学签订“校外实践基地”的协议,每年组织20余次学生到苦草基地开展苦草种植,采摘,加工等相关的活动、苦草文化体验、苦草食品制作等活动。发放苦草宣传资料及苦草纪念品等。

两两对比,可以看出保护单位对单位文化态度,对非遗重视程度如何,有的单位很容易满足,过得去就可以了,有的单位只是重视眼前利益,忽略隐形文化资产,没有想到隐形资产会带来源源不断的有形资产。

4、重视非遗项目“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原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项兆伦指出“非遗不是静止不动的,它的“世代相传”,不是同一个东西、同一种方式永远不变地一代一代传下去,而是文化传统在一代代人的能动实践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创造。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每一代乃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对事物的体验和认识,有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活力,正因如此,才有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才有文化多样性的出现和丰富。”

比如我区非遗项目“鸟哨”已经是不可持续发展现状,原因有两点,一是地域性局限,顾名思义鸟哨、鸟哨,没有鸟哪来的鸟哨,只有生态好的地方才会有很多鸟,崇明东滩就是保持原生态自然环境,也就成为鸟类的天堂,千百年来当地百姓一直以鸟类为食,为了捕捉更多鸟,人们发明了鸟哨,依此来诱捕更多的鸟类,鸟哨技艺融入当地百姓生活,发展良好,鸟类较少的地方就不会有此项技艺,目前此项目传承人金伟国老师一直在东滩湿地利用鸟哨诱捕各种鸟类,从事为鸟类环志,让科学家记录鸟类迁徙地域,保护鸟类工作。二是与我国现行法律格格不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有了保护鸟类的立法。十年前当地仍有个别捕食野生鸟类为食,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不久的2020224日,全国人大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被称为“最严野生动物´禁食´令”。政府更加加大了对捕捉野生动物处罚力度,还会判刑。当下已经无人敢捕捉野生动物了,自然利用鸟哨诱捕鸟类也日渐显见。这一非遗技艺也就面临无法持续下去现状。此项目如不思考“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探索和曲艺、传统音乐类结合,培养这类人才,供表演展示。

再比如我区非遗项目“扁担戏”虽然该项目传承人非常有情怀,传承展示非常尽心尽力,但一直是十多年一直是《武松打虎》 《三打白骨精》等那几个传统表演节目,到外面参加演出也就三两分钟一场表演结束,没有深入浅出戏分在内,应当创作更加符合当代价值观的东西,才能吸引更多的人观看,也才能吸引年轻人加入队伍当中来。

再比如崇明山歌项,此项目一直停留在原生态表演,没有加入现代在元素从而显得乏味。2021921日歌手龚琳娜在崇明东滩湿地与崇明山歌传承人张顺法一起表演了一曲崇明山歌“潮水娘娘”让大家耳目一新。海门山歌与崇明山歌一脉相承,他们更加年轻化,表演形式多种多样,除了戏剧化表演外,还融入多种剧种元素。有的还拍成电视剧。争强了吸引力,传承得到持续。

  1. 重视非遗根植问题

  当下在崇明也有个别人在传播展示很多外地乃至国家非遗项目,这是很好的一件事,说明非遗深入人心,得到全民重视。如今很多人想在崇明申报此类项目,作为行政部门需要把握一点就是此类项目必需扎根本土,二是要得到相当民众的认同,融入当地生活中,不能是一个人,一个技艺就可以申报。还有一点就是不是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特色,融入本地民众生活。

总之非遗保护的关键就是要传承,要“见人 见物 见生活”把非遗融入到当下生活中去才能更好传承。

 

添加时间:2024年6月20日 10:01

非遗保护

非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