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俚农家正月十五“斋田头“
我俚农家正月十五“斋田头“
(老侪)
正月十五“斋田头“
“斋田头”是早年崇明乡间新春期间最为重要的一个民俗活动。我们知道,中国的道教,创造了众多的神祇。农耕时代,土地公公大概是与民间老百姓最为亲近的一个。因为土地承载万物,生养万物,它能产出五谷,育出六畜,是人类赖于生存的根本,人们为了报答大地之恩赐而奉土祭社,于是就有了道教神祇中管理本乡本土的最低级别的小神——土地公公。作为地方的守护神,他的由来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
从前有一个收稅官叫张福德。他非常爱护百姓,如果百姓一時繳不出稅,就会给予寬緩些日子。要是真的沒有能力繳稅,还自己拿錢貼补。百姓遇到困难,他也会尽力去帮助他们。每天,他流着汗在田埂间、市街上奔來跑去,为人们的事情忙碌。他死后,新任的稅官很坏,不但催逼百姓納稅,更时常虐待他们。沒多久,大家就受不了,感到痛苦万分。百姓们怀念张福德的好处,於是在田野中风景最好的地方为他和夫人立祠,尊称他为“福德正神” ,于是世上就有了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百姓们常去烧香祭拜,祈求庇佑。 土地公公很仁慈,笑容满面,也乐善好施;而土婆婆却很自私,整天板着面孔。土地公公看见世界上许多穷人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便设法使他们致富,过上舒适的生活。土地婆婆知道后,却极力加以阻拦。由于土婆婆几次三番劝阻土地公公帮助人们,大家就在祭祀时不祭土地婆婆,而只祭祀土地公公。
别看土地公公地位低微,但农家历来视土地为身家性命。一年的收成丰与歉,直接关系到全家全年乃至几年内的生活状况。在农民的心目中,土地公公既没有玉皇大帝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做派;也没有诸多仙家自命清高、漠视凡间尘世的骄恣。他亲近平民,他热爱百姓。他不在深宫大院里居住,他常在田头阡陌巡游。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由他掌握;家宅平安、添丁进口有他给予保障。人们对于他既亲近,还敬重。记得小时候,家中烧菜是没了葱头,母亲嘱咐我们上田头去揲几根回来时,总要叮嘱上一句:“记住,别忘了跟土地公公打一声招呼。”我们呢,来到田头,也总是先恭恭敬敬地说上一声,“土地公公,我来揲几根葱”,然后才动手採摘。感恩载德的农家为了祭祀土地公公,便有了新春元宵期间拿了伴手(崇明民间称糯米做的点心为伴手)上田间“斋田头”的习俗。
“斋田头”一般都在正月十五这天。当年我是个孩子的时候,曾不止一次地跟母亲做过这样的祭祀。母亲挽着用毛巾盖着的篮头,来到田间南边之处,一一摆上从家中带来的祭品。它们有豆沙圆子、萝卜芯圆子;有茧团、银子;有状如棉桃、长生果等其它糯米粉制品,然后虔诚地点上香蜡烛。母亲会念念有词地低声唸叨:“土地公公,我们来看你了。今年我家种花又种稻,望你公公保我们风调雨顺、花好稻好样样好,再保佑我们阖家老小平平安安毛病少。”讲毕,还要端端正正地跪在田头磕上几个头。我们也自然在母亲的嘱咐下,跟着一起磕头,并乱喊上几句:“求求土地公公!谢谢土地公公!”
敬过了土地公公,还须在田头抓一把土带回去。然后,再到自己的祖坟上祭拜一番,当年的“斋田头”任务就算完成。斋过田头,把带回的土倒在自己的院子,农家的心中也似乎对于今年的收获有了底气,一开春,就忙着种玉米、种棉花、育秧苗。
秋后,如果棉花的瓤头开得有碗口大,稻穗长得有牛尾巴大,对于到手的好收成,农家自然不会忘记土地公公的恩情,会时时叨念他的恩德。要是秋后花地歉收,他们也绝对不会责怪土地公公,只是暗暗检点自己在哪个地方对他有不周不敬之处,要待来年“斋田头”时补上礼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