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崇明——之“调狮子”

非遗里的崇明——之“调狮子”

说起非遗项目“调狮子”可能大多数人还不是很熟悉,那就随着我的文字走进这一非遗项目吧。

调狮子的历史渊源

崇明四面环水,这特有的地域条件为崇明流传下了许多有关水的民间传说,在众多传说故事中,有一则故事流传甚广,它讲的是“周博打貊貔”的故事。据《崇明县志》记载:宋时,有猛兽名貊貔,掠食小儿,四方患之,村民周某耍于田间,持锄格斗,呼邻人共杀之,周亦力尽,里中立庙祭祀焉。传说中的貊貔是一种四不象的怪物,每年江水暴涨之时,随海潮侵入岛上,除了吞吃牲畜,特别喜吃小孩,为了消灾解祸,每年江水暴涨之时,当时民间还曾有过将小孩丢入大海供奉貊貔的习俗。居住在海岛上的崇明百姓多少年来一直饱尝水患之苦,在民间留下了许多有关潮水的民谣,如“自有崇明在宋朝,东涨西坍顺水漂”,“初三潮,十八水,眨眨眼,没到嘴”。对于久居四面环水的崇明人来说当然是谈水色变了。貊貔作为传说中能使江水暴涨,淹没良田沃土的怪兽,尽管被传说中的周博打死了,但老百姓又怕再出现貊貔,所以人们把周博当神一样立庙祭祀他,并希望以后得到他的保佑。

二“调狮子”表演形式和形状

“崇明舞狮”中狮子从它的外形看不像传统的我国民间狮舞中那中 “一对高高的颧骨,一双突起的双眼,齿此着牙,咧着嘴”的狮子造型。它不并像狮子,嘴巴扁而宽长,面颧朝里凹得几乎砚颧骨,两只眼球朝外鼓,身上披着长长的毛,舞蹈在整个表演中始终是慢吞吞,摇摇摆摆,没有狮子那种勇猛粗犷的表演,而是着重表演吃了小孩的过程。崇明舞狮还有一个风俗特点,每逢“调狮子”前后都要举行一种“接狮子”和“送狮子”的祭祀仪式。这种仪式据说能保佑舞狮人的安然无恙。从“崇明舞狮”这些风格特点中不难看出它和貊貔的传说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貊貔吃小孩和舞狮中的狮子吃小孩,古代崇明人建庙祭祀周博打貊貔和“舞狮”前后“接狮子”、“送狮子”的祭祀仪式等,可说明古代的民间传说和特有的海岛风情对崇明民间舞蹈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下,促使该舞蹈的演化。同时“崇明舞狮”也受到南北方外来文化艺术的影响,在舞蹈的发展中也掺入狮子舞的内容。狮子是人们概念中的吉祥物,所以“调狮子”这名词本身就是流传到岛上的名称,但从崇明“调狮子”这舞蹈名称和它所表演的风格特点及其内容来看,和其他狮舞的特征显然不同。这些现象说明崇明民间舞蹈“调狮子”受到古代民间传说和祭祀风俗的影响,以及南北文化的渗透而逐渐演变而成,这种独特的狮子舞风格来源于崇明古代的貊貔传说。

“崇明舞狮”(调狮子)中的狮子造型独特,它的嘴巴扁而宽长,嘴长100公分、宽88公分,嘴尖处宽约50公分,额部和脸部呈扁平状,没有狮子那对高耸的颧骨,狮身较长,约180公分,内可容纳3人,全身披满约100公分长的毛。走起路来慢慢吞吞,摇摇摆摆,别具一番魅力。

在舞狮前,先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俗称“接狮子”。举行这种仪式,为保佑舞狮队员安然无恙。舞狮全体人员扛着狮子,一路吹打十番乐器,很庄重地来到城隍庙举行接狮子仪式,一般由主要头领点上二支红烛,烧上一柱香,放在菩萨面前,然后将狮子皮披在身上,面对菩萨叩拜十二下,随后即在庙前拉开场地进行表演,之后,他们可以应邀前往各处表演。每年元宵至农历二月初二是舞狮最忙的时候,演出结束后舞狮队员还得去庙里还愿、烧香、叩头,为这段时间舞狮平安无事向菩萨表示感谢。这种仪式叫“送狮子”。

舞狮活动在舞台、广场均可进行,在表演形式上,除一名引狮人以外,狮子的表演主要由两人合作进行。表演时,前一人手握狮腮柄,控制狮头及前半身,后一人上半身前倾90度,两腿半蹲,两手平伸,手心相对,控制狮子后半身。表演程序大致为狮子游场地、游凳角、跳凳、跳桌,吞吃小孩。

舞狮的表演动作技巧性较强,技巧熟练的舞狮者能表演各种精彩的高难度动作,如喘气、理毛、搔痒、衔球、拨球、纵跳、跌扑和登高等。

舞狮的表演风格,主要可以归纳为慢、摆、吃三个字。舞蹈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始终以慢速度为主,狮子出场没有一种龙腾虎跃的气氛,而是摇摇摆摆,慢慢吞吞,笃笃悠悠。正因为以慢速度作为自己的基本动律,因此,从这只狮子身上很难找到一般狮子那种勇猛顽强、粗犷豪放的性格。狮子在引狮人的逗引下,要逐步“吞吃”一位小孩的四肢,最后才将整个孩子躯体“吞”入腹中。

三“调狮子”的伴奏方式

舞狮演出时用《花七句》 《走马锣》 《长板》 《六字锣》等锣鼓点作伴奏。其中《花七句》 《走马锣》用于进出场,《长板》 《六字锣》用作舞蹈的主要伴奏。《长板》节奏由慢而快,可配合急剧的动作,如狮子追逐彩球、跳凳子等。《六字锣》节奏滞缓,配合舞蹈的基本动作,如狮子卧地、点头摇晃、逗狮、引狮等。但在表演中,表演者并不拘泥于锣鼓节拍,比较自由,反过来伴奏者却必须依据表演者的动作和速度来处理节奏快慢。锣鼓点在舞狮中更主要是起渲染气氛作用。

四“调狮子”主要道具

1、狮子:狮身长180公分,高100公分;狮头高70公分,狮嘴长100公分,宽88公分;狮尾长70公分。

2、狮脚套:用棕色细帆布缝制而长,共二副,大小自定,在袜筒处缝上二、三层棕色的麻,代表狮毛。

31.5长细木棍一根。

4、伴奏用锣鼓一套。

五“调狮子”项目传承的模式

依托学校、军营、崇明传统吹打乐队组建成崇明调狮子表演人员架构

早在2009年元宵节当天在城桥镇在“调狮子”市级传承人王珏君老师的指导下完整地为大众呈现了一场精彩视觉及听觉盛宴,演出队伍由附近学校体育老师负责“调”舞狮两人由附近武警部队战士组成狮子,乐队由新河镇吹打乐队班子组成,演出从接狮子开始,舞狮全体人员扛着狮子,一路吹打十番乐器,很庄重地来到城隍庙举行接狮子仪式,点上二支红烛,烧上一柱香,放在菩萨面前,然后将狮子皮披在身上,面对菩萨叩拜十二下,随后来到元宵舞台前进行吞吃小孩等表演。不一样的狮子不一样的表演形式及背景音乐,吸引了大批民众的眼光。

六“调狮子”项目传承的模式对传承保护的长处

1是大众参与度高 “调狮子”项目不像南狮北狮那样,需要年轻人,要会点武功的,崇明调狮子是整个表演过程中,始终以慢速度为主,狮子出场也没有一种龙腾虎跃的气氛,而是摇摇摆摆,慢慢吞吞,笃笃悠悠,这也就对参与表演者要求不是那么苛刻。只要一定训练,就可以,民众参与度极高。

2是可以遍地开花,当下正是大力提倡“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非遗进军营”活动,崇明调狮子演出人员构成模式正好切入这个主题,在校园成立“调狮子”班可以丰富校园文化,让“调狮子”项目更好地得到传承发展。在部队成立“调狮子”班可以丰富军营文化,让官兵在紧张的训练中精神得到放松,了解驻地文化。

3“调狮子”项目的发展可以促进另一项非遗项目同时得到发展,就是崇明吹打乐,由于崇明吹打乐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人死后举行的一种仪式上开展的,近几年政府提出了“移风易俗”政策,这部分也就相对停止了发展,但这也就亟需对崇明吹打乐项目进行创新型发展、创造性转化。“调狮子”项目的发展无疑是对崇明吹打乐的传承发展的一种促进方式。发展了“调狮子”也就同时发展了“崇明吹打乐”。

“调狮子”项目是20114月崇明县政府公布的第三批崇明区级非遗项目,当时的名称为“鸭嘴狮舞”。同年8月被上海市政府公布为上海第三批上海市级非遗项目,项目名称更名为“调狮子”,目前只有市级传承人1人为王钰君。

 

添加时间:2023年10月13日 09:20

非遗保护

非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