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的话题

关于端午的话题

 

焘熊

在中国,端午大概是名称最多的一个节日。它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既叫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龙舟节,还有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等称谓,近年来又被称作为诗歌节、卫生节。说它是诗歌节,是因为端午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传统节日。屈原之名人尽皆知,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就是追怀他代表的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端午之所以叫卫生节,主要是在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有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佩戴香囊、喝雄黄酒的习俗。在先秦时代,五月被认为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这样,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以避疫,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端午又成了夏季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我国民间对于过端午节是极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丰富多彩。我们生活的沙洲崇明也不例外。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清代乾隆年间的端午活动。

赛龙舟在我国的许多地方都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它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就划着船去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一直追至洞庭湖时便不见了屈原的踪迹。之后就有了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之习俗,以借龙舟的划动来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崇明旧时民间也喜欢赛龙舟。清代乾隆年间的《瀛洲竹枝词》就有这样的记载:“年年高兴渡龙舟,只为乘潮过节游。儿女装成水台阁,精奇俏艳赛苏州。”诗里的过节游是指崇明地区赛龙舟因为要候潮汛,故往往都在端午节后。水台阁是指扎成的亭台样的龙舟。我们把它翻译成现代文则是:“每年都要尽兴地举行赛龙舟,只是为了潮汛才放在端午之后。年轻男女把龙舟扎成亭台样,精美奇巧一点也不输于苏州。”

端午佳节也少不了粽子这个主角。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老百姓的又一传统习俗。在我们中国,粽子应该是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有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的食品。一些地方还有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的小吃。到了晋代,粽子正式成了端午节食品。其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之外,还会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粽米中掺杂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出自己食用外,还被用作交往的礼品,过节时,相互间常常赠送品尝。到了唐宋年间,粽子的用米,已似旧诗上说的“白莹如玉”,其形状也出现了锥形、菱形等多种形状。其时,粽子还传到了日本,他们的文献中就有“大唐粽子”的记载。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的做法,大诗人苏东坡的“时于粽里杨梅”的诗句就是最好的明证。

直到今天,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百姓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芯馅看,有豆沙、红枣、鲜肉、莲子、桃仁、花生、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不但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还流传到了朝鲜、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地。五月端阳期间 ,崇明人也会忙着包裹粽子。崇明最常见、最普遍的是赤豆粽子。想想吧,雪白的米粒间相嵌着一粒粒红红的赤豆,这可爱的模样就是不吃也诱人。乾隆年间的《瀛洲竹枝词》写道:“茶米芦包穿粽长,家家蒲酒醉端阳。时交夏至鸣金响,南北鱼舟尽转洋。”诗里的茶米是崇明人对糯米的别称。转洋是指鱼船从渔场回来。翻译成现代文即是:“芦叶包裹的糯米粽只只细长,家家畅饮菖蒲酒忙度端阳。时近夏至收港的螺号已吹响,南洋北洋的渔船正赶着还乡。”

现在,端午节已是国家法定的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们对过端午节也益发重视。我县每年都会在西沙的明珠湖举办端午季活动。届时,龙舟竞渡,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吸引着纷至沓来的游客。端午,一个古老的节日重又现出了它的勃勃生机。

 

添加时间:2023年5月11日 03:20

群文活动

群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