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丝竹扬四海高山流水觅知音——牡丹亭吹打乐两项非遗引来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田野调查记

百年丝竹扬四海高山流水觅知音——牡丹亭吹打乐两项非遗引来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田野调查记

(姜中其)

202272日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在其微信公众号《江南雅韵》推送了崇明区文化馆1986年组织民间艺人演奏的崇明吹打乐、“牡丹亭”等录音资料,立即吸引海内外百万浏览量,并引起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关注,随即发函联系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及上海崇明区文化馆。开展了《乡土乡音:寻找崇明消逝的声音》科研考察计划的主题活动。

718日早8.3095岁高龄的“牡丹亭”上海市级传承人黄企康家里迎来了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李亚副教授一行,9点采访调查正式开始,黄企康和他的三个子女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陶思聪分别口述了各自从艺经历,“牡丹亭”背景、出处来历及表演形式等。

黄企康15岁左右开始耳濡目染长辈的丝竹音乐,由于喜爱乃至于偷偷学艺,从笛子、二胡、扬琴到鼓16样乐器样样精通,乃至于2009年实至名归被命名为上海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几个子女也六七十岁了,也个个会丝竹乐器,并随手就可以演奏。

“牡丹亭”这种江南丝竹民间音乐演奏形式仅见于崇明岛。主要演奏曲目是江南丝竹锣鼓《苏扬桥》,该曲是由清代道光年间“瀛洲古调派琵琶”一代宗师王东阳根据民间乐曲《苏合》、《扬合》改编而成的丝竹锣鼓曲,他在该曲乐句之间嵌入崇明民间锣鼓,上半段缓慢抒情,称为《苏桥》;下半段热情欢快,称为《扬桥》。通过崇明民间锣鼓这座“桥”,把江南水乡如诗似画的美景与苏北大地粗犷朴实的民风巧妙地连在一起,曲调优美动听,是目前存见不多的且仍能演奏的一首丝竹锣鼓曲。

下午2.30分采访团队来到新河镇党群服务中心,采访了崇明吹打乐传承人李春方、宋维益,他们分别对崇明吹打乐的曲目、演奏形式、从艺经历及传承现状作了介绍。

“崇明吹打乐”又称为“敲十番”、“吹鼓手”、“做道场”。

明初,“十番”“吹鼓”传入崇明,并代代相传,“崇明吹打乐”有八十多首曲目,由清锣鼓曲《荷叶扑水》等二十三首、粗吹锣鼓《将军令》等二十七首、细吹锣鼓《小朝天子》等七首、丝竹锣鼓《苏扬桥》等三首、佛道法事锣鼓《六句头赞》等三十首组成。又有“单曲”和“套曲”之分,单曲一般由清锣鼓开始接吹奏曲再转锣鼓结束,套曲一般用锣鼓连接三到五首曲子来演奏,套曲又可根据曲子的难易、长短分为“小四套”“中四套”“大四套”,用于不同场面的演奏。一个吹打班的人数一般为六到十六人。演奏姿势分“坐奏”“立奏”“行奏”。

清未民初时久负盛名且家喻户晓的“老三班”为庙镇“马家班”﹙吹鼓手见长﹚、新河镇“陆家班”﹙敲十番出名﹚和祖传十六代技艺高超的城桥镇“童家班”,被人称为--“马家鼓手陆十番、十六代道场童家班”。

1950年以后,又出现了水平相当的三星乡的“姜家班”﹙领班姜鼎亨﹚、新河镇的“丁家班”﹙领班丁德龙﹚、新河镇的“纯阳坛”﹙领班施忠培﹚、大新乡的“黄家班”﹙领班黄能斌﹚等。

1987年受上海市“集成办”之邀,“新河吹打班”、“合作吹打班”、“五向国乐社”赴沪录制了吹打套曲《竹三木·小朝天子·飞步·家如在·一贯千·大开门·黄莺·小朝天子·倒如立》和《洒金·游湖乐·将军令·荷叶包蟹》以及丝竹锣鼓《苏扬桥》。

崇明吹打乐由于锣鼓需要熟记乐谱且团队经常一起演奏配合、磨合才能不会节奏错乱。是一种需要热爱这种音乐,团队合作严密的队伍。目前政府提倡“移风易俗”使得该非遗项目的生存环境受到一定影响,该项目亟需创新发展和创造性改革。

相信通过高校专业团队的合作介入,该两个音乐类非遗项目将绽放得更加绚丽!

 

添加时间:2022年5月19日 15:05

非遗保护

非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