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崇明区国家级非遗项目琵琶艺术(瀛洲古调派) 存续状况报告

关于崇明区国家级非遗项目琵琶艺术(瀛洲古调派)

存续状况报告

摘要

(姜中其)

日前上海市文化旅游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状况调研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各区开展对本市前四批国家级项目存续状况调研并到会交流发言。本文就对崇明区第二批入选国家级项目的“琵琶艺术(瀛洲古调派)”的存续状况进行简单剖析。

关键词:国家级项目;通知;存续状况;

一 瀛洲古调派项目背景

1历史渊源

“瀛洲古调派琵琶”也称“崇明派琵琶”,是“瀛洲古调”琵琶曲和演奏技法风格的总称。

“瀛洲古调派琵琶”取北派琵琶刚劲雄伟、气势磅礴之长,收南派琵琶优美柔和、华丽袅娜之精,浑为一体,形成隽永淳朴、清新绮丽的特色而不同凡响,为我国著名的琵琶流派。

“瀛洲古调派琵琶”的创始人是清朝康熙年间寓居本县的贾公达。清代乾隆崇明县志有较详细的记载:“贾琵琶,字公达。居城北关内,善琵琶,故江以南皆呼为贾琵琶。其音能肖百物,或为风雨声,人皆思挟纊;为众乐声,八音具奏;为鏖战,则甲马奔驰、金鼓戈矛齐震,闻者惊诧!尝走燕京,历青、豫、荆、扬、百粵诸地,莫有匹之者”。

明末清初,北派琵琶传入崇明近区,贾公达是北派琵琶名家通州人士白在湄之高徒。贾公达之后有“指音坚劲”的范正奎,“熟习转关護索之法”的李连城,还有“通晓音律”的宋楚玉。正是那个时期,几代名家柔和了南北琵琶演奏风格,并受崇明风土人情的熏陶,由承袭向“自出新意”发展,逐渐形成了“瀛洲古调”。

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崇明岛上出现了王东阳、卢明章、蒋泰、黄秀亭等艺高盖众的琵琶高手,通过他们承上启下,不断发展出新,使“瀛洲古调”的曲调和技法得到了完善和提高,奠定了自成一派的基础。

清末民初时期,又出现了沈肇州、樊紫云、刘天华、徐立荪、施颂伯、樊少云等名扬神州的大师。“瀛洲古调派琵琶”从此闻名于世。

上世纪四十年代,本县“瀛洲古调”传人杨序东、周念文、赵志山,被并称为“琵琶三杰”。

“瀛洲古调”琵琶曲在传承过程中,不断扩大影响而名震中外。

1918年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师、“瀛洲古调”琵琶大师沈肇州应邀在沪为孙中山先生演奏“瀛洲古调”,中山先生称其为“绝技”。上海英商百代公司特请沈肇州灌制了《汉宫秋月》、《昭君怨》、《十面埋伏》三首“瀛洲古调琵琶曲”。

国乐大师刘天华师从沈肇州学习了“瀛洲古调”,并把这些乐曲带到各地演奏,还于1928年到高亭唱片公司灌制了主要乐曲《飞花点翠》,对推广“瀛洲古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23年,家住崇明小竖河的琵琶高手施颂伯应日本音乐界邀请,到东京、大阪、名古屋、长崎等地演奏“瀛洲古调”,极受欢迎。上海《时报》誉施颂伯为“琵琶博士”。

早期的“瀛洲古调”琵琶曲谱为工尺谱,通过手抄传承。1916年,沈肇州首次编纂出版了《瀛洲古调》,收入乐曲四十五首,由慢板二十二首,快板十七首,文板五首,武板一首组成。是“瀛洲古调”具有代表性的精华曲目。

1936年,沈肇州的弟子徐立荪再版《瀛洲古调》时加入“通论”,“入门练习曲”和“音乐初津”称为《梅庵琵琶谱》。

1941年,曹安和、杨荫浏根据刘天华传授的“瀛洲古调”中的十二首乐曲,用工尺谱和五线谱两种谱式编印出版了《文板十二曲》琵琶谱。

1946年,《雅韵集琵琶谱》中收入简谱版的“瀛洲古调”中的“文板十二曲”。

新中国建立后,“瀛洲古调”部份曲目上了专业舞台。

1959年,上海音乐学院崇明藉音乐教授——“瀛洲古调”传人樊伯炎先生向学生精心传授“瀛洲古调”部分曲目。

1982年,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在武汉举行的全国民族器乐曲独奏音乐会上,首次演奏了《小月儿高》等6首“瀛洲古调”,观众称绝。

1984年,陈恭则、樊伯炎、殷荣珠整理出版了樊少云、赵志山传谱的《瀛洲古调曲选》收入曲目二十首。

199211月,青年琵琶演奏家扬惟在台北举行独奏音乐会,演奏了“瀛洲古调”部份曲目。

1992年出版的《中国琵琶名曲荟萃》收入“瀛洲古调”十一首。

近年来,刘德海、扬靖、张强等很多著名演奏家录制了“瀛洲古调”部份曲目的CDVCD 发行。

2005年,“瀛洲古调”传人赵洪相,整理修订了祖传的演奏谱共三十三首,且均能演奏。

沈肇州弟子徐立荪的学生王永昌(江苏南通市人),能演奏沈氏传谱全部曲目(四十五首),且经常参加国内举办的有关活动。

2瀛洲古调琵琶曲四十五首。

由《飞花点翠》等二十二首慢板,《诉冤》等十七首快板,《思春》等五首文板,《十面埋伏》一首武板组成。

二崇明区关于瀛洲古调派琵琶艺术的传承保护状况

申遗时的瀛洲古调派琵琶艺术状况

1987年,县文化馆曾对“瀛洲古调琵琶”进行过较全面的收集整理。

2005年,县文化馆重新普查了“瀛洲古调”的状况,发现能演奏“瀛洲古调”的艺人仅有8人,且大部分只能演奏几首,唯有赵洪相根据其祖父传授并整理了“瀛洲古调”三十三首,且均能演奏。

2006年暑期,开始在新河镇少年之家少儿民乐班试点传授“瀛洲古调”中《飞花点翠》等曲目。

“崇明派瀛洲古调琵琶”发源地崇明岛上,由于受地域条件的限制,传人日见稀少。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有“崇明琵琶三杰”的杨序东、周念文、赵志山。八十年代,县文化馆普查时,有龚同培、朱士达、赵洪相等传人。目前,受嫡传且能演奏“套曲”的仅赵洪相一人,其他几人只能演奏几首。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崇明派瀛洲古调琵琶”工作,迫在眉睫。

2申遗后该项目保护状况

崇明瀛洲古调派琵琶自2008年入选国家级项目以来,分别通过邀请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参加演出并邀请上海音乐家协会来崇观摩,扩大影响,尤其是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得风生水起,包括民间资本的进入,在非遗的传承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在瀛洲古调派琵琶项目的传承保护上所做的工作和不足。

1)组建民乐队伍

分别在向化镇,新河镇成立民乐队伍,请传承人及老的乐队人员指导,恢复社区日常演奏活动,如今向化镇有一支民乐队伍,新河镇有三支民乐队伍,崇明新河镇作为文艺之乡每两年和长三角联动开展民乐演出交流活动,并长年参加区里及区外地区的演出活动。

2)通过开展活动扩大影响

比如20136月我们崇明筹备了刘德海先生专场琵琶演出活动,演出活动还邀请了上海音乐家协会及上海市文联等领导和专家共30多人参加,活动影响空前,取得良好效果,使该项目得到进一步推广,百姓获得更多认知。

3)民间资金进入

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的馆长杨刚先生是崇明本土企业家,热爱本土传统文化,尤其热爱民乐,一生致力于崇明的瀛洲古调和崇明的牡丹亭(江南丝竹),专门建立收藏馆,馆藏各种“瀛洲古调派琵琶”和“牡丹亭”古籍、音像8000余份。包含崇明派、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四大流派琵琶的代表性初版谱本,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在近代以来个时期重要版本、影像资料,以及名人馈赠的乐器。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长期坚持排演民乐,并创办“江南雅韵”网站每周三、六在线上向海内外发布瀛洲古调琵琶等民乐合奏视频及介绍。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也因此成为“江南丝竹”项目市级保护单位。

二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崇明开展得风生水起

  瀛洲古调派琵琶及江南丝竹在崇明很多学校开设拓展课程,比如新河镇的大通中学,新河镇的竞存小学,以竞存小学为例,2020年新冠疫情刚得到缓解,端午节后就举办了“校园民乐故事”—校园实景

网络音乐会。线上观众达2万余人。近两年来,该校民乐团和师生个人在市、区各级各类竞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

2018.4竞存小学琵琶乐队作为代表参加上海教育博览会崇明艺术教育成果展;

2018.6竞存小学“瀛洲古调”表演团作为代表参加上海崇明端午季学生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展示(课程教学);

2018.9 上海市青少年特色乐队展演乐队专场小学组二等奖;

2018.9竞存小学 “瀛洲古调”表演团参加上海市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艺术实践工作坊展示活动;

2018.9  被授予“上海市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瀛洲古调)”;

2019-2021年崇明区艺术教育特色项目(琵琶)学校;

这些成绩的取得,极大地提高了学校“民乐育人”的知名度,也更好地促进了学校“民乐育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再比如,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王臻老师是该校琵琶老师,同时也是瀛洲古调派琵琶市级传承人,她的学生屡获国内、国际比赛大奖。如 获得第三届“青乐杯”日本国际青少年琵琶比赛少年专业组金奖,获得2018 年“敦煌杯”民族器乐独奏比赛的三金三银,获得第二届“康桥杯”全国琵琶邀请赛少年专业组金、银、铜奖,获得2019 年“新加坡国际琵琶艺术节比赛”少年专业组金奖,获得2019 年中国音乐“小金钟”全国琵琶展演的琵琶新秀奖。 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金焱”琵琶组合的导师,王臻带领“金焱”琵琶组合代表上海音乐学院参加校内外各项重大演出活动和室内乐比赛,荣获诸多重奏比赛大奖。她教过的不少学生已成为新生代青少年演奏者中的佼佼者。

三 存在不足

1是资金不足,相关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扶持,资金不足,活动就无法开展。

2是后备人员的培养不足,目前该项目国家级传承人尚缺,市级传承人只有一个就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王臻老师,区级传承人陈忠信也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太好。基本无法开展相关传承活动。

四 应对措施

1区级财政对每个非遗项目视情况而定每年确保一定的专项资金,用来开展展、示、演以及带徒弟,开办相关培训班。

建立个人(单位)可申报专项资金制度。

3有条件地组织传承人或老的民乐老师在文化馆或者其它可以开展传承活动的地方,开展授徒活动。

4开展各种演出以及开展相关交流及研讨活动,推动该项目的传承发展。

5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弥补资金上的不足和传承发展的多样性,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就是较好的范例。

结语

2021410日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了“刘德海音乐艺术周”系列音乐会“琵琶行——刘德海琵琶音乐巡礼”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上演,张强教授演奏了《瀛洲古调》文板六曲,吴玉霞演奏了《霸王卸甲》,83位老、中、青、少四代琵琶演奏者共同合奏《十面埋伏》等经典瀛洲古调曲目。总的来说,近两年该项目在传承保护方面做的工作还有所欠缺,颇有墙里开花墙外香之意。当然学校、学院有他的条件优势之处。但作为项目保护单位和社区来说,对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工作仍是要久久为功。要努力创新发展,进一步把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推向新的台阶。


添加时间:2021年11月24日 09:53

非遗保护

非遗保护